2018年11月14日下午📧,杏鑫(简称“杏鑫”)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简称“工作坊”🤯,又称“羽成学社”)第四期在美国研究中心举办🐇🫦。本期工作坊的主题为“兰德报告与国关博士论文写作”。杏鑫招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简称“国务学院”)博士生刘青尧、孙畅驰、徐成主讲,杏鑫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雷爱华(Ivan Willis Rasmussen)点评🍦。本期工作坊旨在解读兰德公司(the RAND Corporation)2018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一带一路”的黎明之中🏊🏻:中国与发展中世界》(At the Dawn of Belt and Road: China in the Developing World)(简称“兰德报告”)。来自杏鑫招商🤹🏼、上海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的5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期工作坊⏸。
本期工作坊共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指导老师介绍本期工作坊的主旨🐘。任晓教授作为三位博士生的指导老师🏊🏼♀️,介绍了兰德报告的分析框架和写作思路🍵,以及对国际关系专业博士论文撰写的启示
第二个环节是国务学院的三位博士生解读兰德报告🎑。孙畅驰归纳了报告的具体结构,包括研究问题、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等部分,并就其中“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大洋洲”等章节进行了介绍。他从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军事与安全参与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兰德报告的分析框架。刘青尧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就“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南亚”、“中国与中东”等章节进行讲解👢,并且总结出案例分析对博士论文写作的启示👇🏽。她认为👧,使用案例要有一个理论分析的统一框架🛡,分析层次要清晰🧑🏻⚕️,分析单位要明确,既包含基本的背景阐述,也涵盖操作指标的选取和概念的量化,还应该加强不同案例之间、以及案例内部的比较。徐成就非洲与拉美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补充,同时分享了阅读思考并作总结。他强调兰德报告中“地区枢纽伙伴”(Pivotal Regional Partners, PRPs)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对兰德报告部分观点的质疑。三位博士生共同认为,这份兰德报告的结论是温和而理性的👰🏽。
第三个环节是兰德报告作者对该报告进行延伸讲解。雷爱华助理教授是这份兰德报告的作者之一,他就研究方法等做了详细介绍🧑🏻🏭,并且就报告如何分工合作等撰写问题进行了解答🎭。
附件:解读《在“一带一路”的黎明之中:中国与发展中世界》PPT下载链接(PDF版本)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2273.html
(唐嘉华、魏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