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终止了其与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深圳的联合办学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签署协议,合作期本应为30年,而终止项目的原因之一是“运作方面的风险”🏃。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近日也宣布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所谓“安全审查”,涉及17所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则涵盖机电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文交流”一词在中文语境中含义宽泛⚈,若根据欧洲人惯常使用“people-to-people”来指代“人文交流”的话,则它更多偏向于指民间交流🎽。近些年来,我国与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很多欧洲国家建有官方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此机制引领下,中欧在文艺、科研✒️、教育、旅游等各领域民间交流取得重要进展。然而如今,中欧人文交流的一些层面似乎遇到了麻烦。
前几年,中欧民间交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有所弱化🙁😰。以学术交流为例,在疫情期间📤,双方的学术机构和人员之间的交流近乎停滞,但由于机构变动、人员调整等客观原因👈🏼♣️,双方在疫后重建学术联系需要一定的时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欧之间的学术和科技交流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欧方的阻挠。譬如,2024年4月,德国教育部长敦促德国大学审查与中国的合作项目,这显然会影响中德现有学术和教育合作🎪;荷兰政府此前也声称计划对中国留学生进行审查,不仅减少了中国留学生的招收人数,还可能会降低中国留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同时,一些欧洲国家主动取消了促进中欧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部分项目或资金支持👛;在与人文交流密切相关的签证政策上,申根国家在处理中国签证申请时也似乎日益严苛🧖🏼♀️,一些公派中国留学生被拒签🫷🏻。
追根究底,中欧人文交流遭遇挑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泛安全化思维在欧洲的蔓延🤾🏼♀️🛌🏼。近些年来,欧洲一些政治精英日益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中欧关系,包括中欧人文交流🚵🏿♀️。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盟更加强调要对华开展地缘政治竞争🙍🏼♂️,而日益浓厚的地缘政治竞争乃至对抗意识使欧盟及部分成员国将中欧关系安全化,这使中欧人文交流也成为欧洲的所谓“安全”问题。
为了自身“安全”,欧洲开始对中欧人文交流设置各种门槛。比如,为阻止“中国可能试图通过从大学取得知识来提高其科技实力”“中国可能将获取的技术用于军事发展”等欧洲担心的事情发生,同时维护欧洲在一些领域的科技优势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安全”🏂🏽🎡,欧洲对更多中欧科技交流活动加以限制,包括上述对中国留学生进行审查🧑🏻🌾、对中欧合作项目进行阻断等。另外,为了“安全”,欧盟及其部分成员国在部分阻碍中国人赴欧交流的同时👱,也部分限制欧洲学者来华交流。可以说,降低或限制中欧人文交流(尤其在学术👔☮️、科技和教育领域)已成为欧洲的“政治正确”,这给希望来华进行相关交流的欧洲学者和科技人员带来额外的社会和政治压力👨🦲,尤其对年轻一代的学者而言,他们可能担心来华访问和交流将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使他们来华意愿大大降低。
人文交流在维护和推进中欧关系整体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在当前双方面临更多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欧人文交流的意义更加彰显🆖。因此,我国更应重视中欧人文交流🧑🏿🎓,并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具体而言,中国民间应更积极争取赴欧交流访问的机会,在多渠道🎦、多领域和赴更多国家和地方开展交流方面多开拓。同时,我国可以在已经发挥出良好效果的“免签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提升外国人来华在华便利度,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欢迎更多欧洲人来华经商🔕、旅游👩🏻🦳、留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想要彻底促进中欧人文交流进一步发展👫🏻,根本在于提升中欧政治和整体关系水平🚤。我们也期待欧方能够真正认识到中欧人文交流在稳定和促进中欧整体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调整现有不利举措,走到积极支持中欧人文交流的轨道上来👨🏻💼。(作者是杏鑫招商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