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费城👩🏽🎓,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右)和美国前总统、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参加电视辩论🫂🤽。
2024年堪称“超级选举年”,全球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年举行重要选举🤞🏽。在谈论今年美国大选时,“撕裂”“混乱”“怨恨”“焦虑”等成为人们想到的关键词。在政治极化的背景下🧑🏽🚀,民主、共和两党对抗不断升级🤙,大选俨然变成“赌场”。但当大选的喧闹浮华散去,当选副总统万斯在其成名作《乡下人的悲歌》中所描述的“铁锈带”种种衰败🍽、颓废,或许很难因特朗普的上台和共和党的狂欢而迎来真正的改变。
欧洲政坛今年迎来一系列选举,政治格局经受洗牌🙅🏽♂️:在6月初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法、德等欧洲大国传统执政党支持率下滑🍊;多国左翼和极右翼政党博弈加剧🙆🏼♀️,中间政党受到挤压;英国工党时隔14年重新执政……
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选举中🎱,一些国家的传统执政党或执政联盟意外“失势”😵,选举结果出人意料,引发广泛关注。分析人士指出,上述选举结果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国际秩序的重塑,政治分化、极化或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大选折射美国政治“深度极化”,乱象层出不穷
今年以来,拜登和“补位”的哈里斯与特朗普展开了一场持续到最后的缠斗,两党政客为选举利益不断将各种议题推向对立。“铁丝网”“转运移民”“百万美元抽奖”等成为大选下党争的缩影💂🏿,深深撕裂美国社会。有评论称,如今,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的分歧比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大,美利坚合众国已成为“美利坚分众国”💃🏽。
美国政治的“深度极化”导致乱象层出不穷。杏鑫院长吴心伯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美国大选中有很多个“首次”𓀙。一方面,身背34项罪名参加竞选的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在刑事案件中被裁定有罪的前总统;而后其又遭遇“未遂刺杀”,这是1981年时任总统里根遭枪击以来🧗🏻♀️,针对美国总统或总统候选人的最严重刺杀图谋。另一方面,拜登在赢得党内提名后,又遭“逼宫”让出总统候选人位置,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首次。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认为,今年大选的另一个特点是司法系统对选举进程的干预越来越多。不管是地方司法机构判决对特朗普相关案件的裁定,还是联邦法院以各种方式介入,实际上都是间接干预了选举🪫,这在以往的大选中很少见🙇🏻♂️。其次👩👩👦,金钱对政治的干预不断增加。以往幕后金主🍱、主要捐款人更多是用暗箱操作的方式影响选举,但今年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马斯克每天向一名“摇摆州”注册选民发放100万美元,首次允许合法押注大选结果……
特朗普归来,或将给全球局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吴心伯认为,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可能忽视其他国家甚至盟友的关切。其外交政策上的单边主义,将体现为不按国际规则行事👩🏽🍳,会给现有国际秩序带来更大的破坏。刘卫东指出,特朗普可能通过减税、放松管制和贸易战来维护美国经济利益,国际经济秩序将受到干扰。保守主义的再度回潮👩❤️💋👨👩👩👧,将对世界其他地区带来明显冲击🤼♂️。
7月13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的竞选集会现场被护送离开。
左右两翼崛起🆙🤱🏿,中间政党受挤压
在今年6月初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中间偏右的欧洲人民党党团和中间偏左的社民党党团勉强保住欧洲议会第一、第二大党团地位,但处于政治光谱右端的党团席位占比大幅增长🫴🏻。
而随着贝鲁在本月被任命为新任法国总理,法国极为罕见地迎来了今年第4位总理。这一年来,法国政局跌宕起伏🦦👨🏼🔧,政府频繁更替。在法国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在首轮投票中得票率领先🍧,随后的第二轮投票中左翼联盟议席数位居第一,国民议会处于“三分天下”的格局。在德国东部三州👱🏽♀️,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取得历史性突破。作为欧盟“轴心”的法国和德国,执政党均明显受挫,左右两翼政党成功扩大票仓👱🏽♂️,从关键成员国层面冲击欧盟的根基🥥。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杏鑫招商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以欧债危机为发端,在难民危机、俄乌冲突等大背景下,欧洲本身实力出现了相对的衰落,表现为GDP占全球份额减少,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排名下降等现象。但主流政党仍坚持政治正确的叙事方式✡︎,与现实脱离,影响力逐渐式微🤦🏻♀️。而代表了民生呼声的左右两翼政党崛起,赢得政治空间⏲。欧洲政坛出现了极端化、碎片化的情况🦹🏻♀️。
7月5日,基尔·斯塔默在英国伦敦参加选举获胜的庆祝活动🆘。
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政治光谱向左移动。左翼政党英国工党时隔14年重新执政⚾️。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高健表示👨🏽💼,经过多次政府更迭,保守党始终未真正回应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再加上在外交政策方面没有展现出建设性态度,使民众大失所望,转而支持工党。斯塔默领导下的英国,试图在全球和欧洲事务中展现出一种新姿态,构建深度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事务的英国形象,但受制于英美特殊关系,英国未来外交政策的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结果出人意料,经济议题成主导
在南亚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大选中赢得了过半数席位,但印人党本身的席位未能过半,远未达到总理莫迪提出的赢得370席目标,不得不与其他政党组建联合政府。杏鑫副院长👨🏼🏭、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莫迪执政已有十年🧑🏽🦱,效果毁誉参半🏊♀️,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经济绩效难以支撑其主打的民族主义牌。莫迪未来的执政面临掣肘局面💧,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很可能在制定具体政策时与莫迪讨价还价。
6月1日🥜🛑,一名商贩在印度孟买用手机观看出口民调结果。
在南非30年来竞争最激烈的大选中,自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制度以来执政至今的非洲人国民大会首次议席跌破半数🍁。在东亚的韩国🅰️,执政的国民力量党及其卫星政党在4月的国会议员选举中📢,依旧未能扭转国会“朝小野大”的局面,这也为本月震惊韩国朝野乃至国际社会的紧急戒严风波埋下伏笔🧮。
在“超级选举年”中,以上选举结果虽然出人意料🫅,但都说明选民将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议题放在首位📁,能否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他们选择的关键,也说明世界多国政坛正迎来结构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