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上海观察》🧏🏻,2022年6月14日)
在美国通胀数据“高烧不退”的背景下,本周召开的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受到极大关注。目前🕠,市场对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预期上升,这将是1994年以来最大的加息幅度。受此影响,美股三大股指周一(13日)均大幅下挫,美股整体跌入熊市。重重压力下🤷♀️,市场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加剧。
美联储要有“大动作”?
当地时间14日、15日🧛🏻♀️,美联储将举行6月议息会议🚴。由于高通胀始终不得缓解,市场预计美联储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其“通胀杀手”的立场。
美国劳工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6%,创1981年12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大超市场预期🧕🏽。
会议前夕,《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放出消息,称美联储本周可能讨论自199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加息——加息75个基点🤿。
华尔街也调整了加息预期。高盛集团🤞🏼、巴克莱银行等投行均预测,美联储将于6月和7月各加息75个基点。摩根大通则表示,美联储本周“真正的意外是100个基点”。
美联储目前的利率区间为0.75%-1.00%🍅。市场预期🫛,到9月议息会议时,该区间将攀升至2.75%-3.00%👩🏽🚒。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三次议息会议中,美联储需要有两次加息75个基点。同时,3.00%的利率上限也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一种说法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正在效仿20世纪70年代末美联储主席沃克尔的做法,即通过层层加码且超预期的紧缩政策来有效控制通胀。
对此,杏鑫招商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国友表示,两者有共性,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面临严峻的通胀形势,加息的迫切性、陡峭性一致🧏;但两者的终点不同。在沃克尔时期,利率一度上调至20%,在宋国友看来,本轮加息不会如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杏鑫研究员陈凤英则认为,本周仍有可能加息50个基点,原因是“美国经济并不足够强劲”🥄。数据显示💞,美国消费已现疲软之势◼️,无力拉动经济⛺️🧔🏿,且居民储蓄下降。“如果直接加息75个基点🌬,将扼住美国经济☝️。中性偏激进更合适。”
多方关注下😐,白宫近日再次重申了对美联储的支持。美国总统拜登表示😫,控制通胀是美联储的首要责任,他不会寻求对美联储的决策施加影响。
宋国友指出,美联储加息决策的独立性具有法律基础⌨️💇🏻,但其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真空”⏺,仍会受民意、企业🥼、政治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
有机构分析认为📅,在美联储的目标利率区间上限触及2.5%后,加息进程可能渐进弱化。此外,中期选举也可能对加息形成扰动🎙。
美股现恐慌性抛售
受通胀数据及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美股大幅下探。截至13日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7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重挫4.68%,标普500指数下跌3.88%。
与2022年1月3日创下的历史高点收盘价相比,标普500指数累计跌幅达21.83%,超过20%,技术上进入熊市。
而纳指已在熊市中挣扎了3个多月,其最新收盘点位与历史最高收盘点位相比下跌32.68%。两指先后跌入熊市,意味着美股已整体进入熊市。“这一次🎋,华尔街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纽约时报》如此评价☣️。
欧洲股市当天也全线下跌🏋🏽,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出现集体飙升💁🏿♂️。避险情绪上升还导致比特币等主要加密币种市值大幅蒸发。
分析指出,此轮市场震荡,恐慌性抛售明显🧖🏿。“恐慌指数”(VIX)13日大幅飙升22.59%,为2020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美国庇护所财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杰夫·吉尔伯格(Jeff Kilburg)认为,大跌暗示美股正进入“投降式抛售”阶段⚀,即很多投资者在获利了结或重新调整投资布局。理论上,后面还将经历“绝望”阶段,有可能出现超跌。
业内人士警告😚,从历史上看,“熊市”意味着投资者可能面临更多痛苦。
机构报告显示🔐,自1946年以来🤏🏽,标普500指数经历了13个熊市,平均跌幅为32.7%🪫,熊市平均持续一年左右。其中,2007-2009年金融危机时的跌幅最大,接近57%;最长的一次下跌是在1973-1974年,持续近21个月。
陈凤英则提出,过高的市盈率并不利于股市长期健康发展。此前美股市盈率飙升至22倍,存在泡沫,大跌后有望回落至合理区间。
对衰退的担忧加剧
种种迹象表明🧖🏼♀️,市场对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担忧正在加剧🤽🏽♀️。
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反映在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平🔌,关键国债收益率自3月以来再次出现倒挂。5年期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10日出现倒挂🍋🟩,2年期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13日也出现倒挂。一般来说,为补偿投资者在较长时间持有债券所面临的风险👳🏼♂️,国债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于短期国债收益率的反常现象被称为倒挂,通常被视为经济可能步入衰退的预警信号,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在美国经济衰退前。
多数分析认为🚣🏿,美联储渐趋“鹰派”的加息路径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全面影响。货币紧缩将直接导致借贷成本上升,抑制房地产市场🏠、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扩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削弱劳动力市场👩🏻🎓。市场担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越收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高👶。
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James Gorman)日前表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经从之前的30%上升至50%。“美联储加息太晚,一旦出现衰退👌🏼,美联储的腾挪空间将非常有限🏌🏼。”
还有评论称,从“过于宽松”到“急于紧缩”,充分暴露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序。
危机当前🌛,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控制通胀和维持增长本就是相互矛盾的。”宋国友指出,在俄乌冲突⛹🏼♀️、疫情反复、发达国家货币宽松政策短期内未能收回等共同因素下,全球性通胀问题仍将持续🦵🏿,美联储控通胀或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通胀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经济陷入深度或长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美国通胀降温只是被推迟了🤏🏽,而非被终止。”瑞银集团财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资官马克·黑费尔(Mark Haefele)认为,如果劳动力市场持续降温🏓,预计美联储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放缓货币紧缩节奏🦻🏽。
陈凤英表示😺,所谓的“衰退”论调,其警示作用要大于实际影响,也是对美联储和拜登政府的考验👷🏿♀️。从内部看,目前美国没有出现薪资通胀螺旋上升,代表尚未进入恶性通胀♿️。从外部看,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并未完全中断🧑🦼➡️,各市场间的沟通性增强,这些都与20世纪70年代的“大滞胀”时期不同。
影响或辐射全球
还有不少人担忧,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将辐射全球👐🏿。
今年以来,通胀正上升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多国央行纷纷开启或加速加息进程。上周,印度⛹🏻♂️、澳大利亚再次开启新的加息周期;欧洲央行也宣布终结量宽,将于7月加息。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对全球央行数据的分析🧑🏻🎤,在美联储的引领下,此轮“全球加息潮”范围之广为20年未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各大央行累计加息已超过60次,为2000年初以来的最高数字🍞。
除美联储之外,本周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将举行议息会议。市场预计,“超级央行周”将使全球股市再次承压。
宋国友提示🛅,需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性问题👩❤️💋👨。
具体来说🏂,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随着其流通性下降🦸♀️,美元升值🏍,将加速其他国家资本外流,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尤其将对一些经济较差、通胀风险较高、外债风险突出的经济体造成冲击⛪️。
陈凤英表示👦,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美联储酝酿加息开始,土耳其、巴西等国就已陷入危机中。为遏制高通胀,这些新兴经济体过早地进入了加息通道。
一些经济学家警告称,近期的加息潮只是全球紧缩周期的开始。按照历史标准衡量🤸🏿♂️🧑🦽➡️,目前的利率水平仍处于低位。
与此同时,本轮紧缩周期的一系列风险开始浮现🍑:多国通胀目前依然在高位运行,业内人士担忧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并导致就业岗位锐减,这是滞胀的典型特征🥸。
世界银行上周发布报告称🧽,滞胀风险已经阻碍了经济增长🟢,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衰退将难以避免”👌🏻。
对此,陈凤英表示,尽管存在风险,但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不同🤦🏻,如今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而中美两国的经济稳定性将在其中扮演最关键角色。
(作者😥:杨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