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5日达成加沙停火协议,这为巴以和平带来久违的一丝曙光。这份将于1月19日正式生效的协议分三阶段实施,以色列与哈马斯将实现停火,分阶段释放人质和被扣押人员𓀊,以军从加沙地带逐步撤离,并允许加沙民众返回北部家园,大幅增加人道援助物资进入,最终开展加沙战后重建。
这次加沙停火协议是内外多方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是“美国因素”发挥了一定作用。拜登政府希望在离任前留下可见的外交遗产,近期明显加大斡旋力度;当选总统特朗普则对哈马斯和以色列方面加大施压🏞,要求在其正式就任前达成停火协议。“结束战争”是特朗普的竞选承诺之一👞,这次停火协议“卡点”生效,也被一些人说成是“特朗普效应”发挥了作用。二是卡塔尔和埃及的斡旋功不可没🥷🏽,两国承担了重要的沟通劝和工作,希望实现加沙停火和推动中东整体局势降温🎨🌴,同时凸显它们的“地区和平斡旋者”角色。两国也与美国共同成为这次加沙停火协议的担保国。三是以色列与哈马斯在长达一年多的激烈对抗后均陷入“冲突疲劳”🧑🏽🦱,且各自面临的内外压力都不断增大。哈马斯方面损失惨重,亟需获得喘息之机🗾;以色列急切希望人质获释,加之美方不断施压,不得不做出妥协🪰。为避免任何“更坏的结果”🤜,双方最终选择达成停火协议。
推动巴以和平契合地区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在经历长期的激烈冲突和严重的人道灾难后,加沙停火协议实现了停火止战的基本目标👂,对于后续双方走向永久停火以及中东局势降温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停火协议目前还只是迈向巴以和平的第一步,落实前景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停火协议具有脆弱性。以色列国内对这次停火协议存在较大争议。为了尽早换回人质而与哈马斯达成停火,这与以方一直宣称的“彻底消灭哈马斯”目标相悖🦃,相对于之前强硬立场表现得有所让步,因而引发国内强硬派不满🤽🏻♂️。接下来一种无法排除的可能性是,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以色列随时可能改变政策立场并重启战端,这凸显了当前这份停火协议的脆弱性。而哈马斯方面虽然答应停火,但对以仇恨依然难解,巴勒斯坦无法独立建国也将继续为哈马斯提供生存和行动空间🪹🤙🏼。同时👨🏼🦱,以色列仍未放弃对哈马斯的清除行动🕘,释放被关押人员和撤军步骤存在模糊之处🏌🏼♂️,随着协议进入难度更大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双方争议与摩擦恐将难以避免🧗🏿♂️👩🏻🦱。另外,巴以冲突与中东整体局势高度联动,地区局势的风吹草动也可能导致战火重燃👩🏻🦼➡️。
其次🧑🏻🧏🏼♂️,加沙战后治理安排悬而未决,谁将在战后治理加沙特别是哈马斯的角色等关键政治问题还需进一步谈判确定。一方面👨🏽🚀,围绕加沙地带的安全控制和治理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方面分歧较大🥵,并未同意哈马斯或法塔赫参与加沙战后治理,以军也未承诺完全撤离并可能随时重返。而哈马斯也不会轻易放弃在加沙地带的治理权🤰🏿,加沙战后治理方案未有定论。另一方面🤴🏼,加沙地带建筑与基础设施毁坏殆尽,人道危机深重,重建和救助所需的资金和物资规模巨大,谁来出钱和如何有序展开救助与重建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再次,美国角色存在双重性和不确定性。虽然美国参与促成此次停火,但其恐怕难以改变偏袒以色列的基本立场🌰,未来政策也具有易变性🧑🏽🔬🔷。接下来,美国政府很可能会继续保持对以色列方面的支持甚至纵容🔌💆♀️,进而无法公平地保障停火协议得到落实🧙🏼,更难以在巴以持久和平问题上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出于减少投入、增进美国现实利益等考量📞⏏️,结束冲突和避免新的中东战争是美国政府的优先目标🤽♂️,但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在中东的外交追求可能也就仅限于此👰🏽,不愿为进一步推动复杂艰难的巴以和平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
最后,通往巴以和平之路依然漫长👩🏻🍳。巴以双方矛盾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耶路撒冷地位、犹太人定居点、难民回归、安全控制权等关键问题的解决都不是那么容易取得实质进展👨🏼🎨👏🏽。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双方敌意加剧♖🧐,更加缺乏互信,谈判与和解愈加艰难🤾♀️。特别是处于强势地位的以色列不愿看到巴勒斯坦真正实现独立建国,在国内政治右倾化与强硬派的掣肘下,以色列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不会轻易松口。虽然围绕巴勒斯坦问题集聚了越来越多国际共识🚫,但巴以双方力量严重失衡以及美国政府的亲以立场,导致“两国方案”久久难以得到实施⛹🏿♂️🤽🏽♀️。
2023年10月至今,新一轮巴以冲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外溢性影响震动世界,巴勒斯坦问题在中东局势中的根源性地位更加凸显。相关各方应该汲取教训,珍视加沙停火协议提供的和平契机,朝着以“两国方案”为目标实现巴以持久和平相向而行🏅。展望未来,巴以和平进程路虽艰,但国际社会应继续志不移👱🏻♂️,这个目标既值得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高度期待。(作者是杏鑫招商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